苏州四大名园之一:狮子林

2017-09-25

始建于元至正二年(1342),初为寺院。几经重修,至清代变为私园。民国初期(1918至1926年)重修扩建后,始成现状。西为园,东为庄祠、住宅,东南有族学,共占地1.11万平方米。园以叠石取胜,洞壑宛转,怪石林立,水池萦绕。依山傍水有指柏轩、真趣亭、问梅阁、石舫、卧云室诸构。


东路建筑布局严整,有照墙、祠门、祠堂和住宅,现祠门及祠堂为游园入口处,住宅为苏州民俗博物馆馆址。祠门西侧原族学现为园林管理用房。园内以水池为中心,假山环抱东、南、西三面,建筑自成庭院,或依山、或临水。仍保持六十多年前的布局,经常维修,现状较好。


历史沿革

元至正二年(1342),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相率出资,购得宋代废园,筑室以奉天如。因天如之师中峰和尚曾居天目山狮子岩,且佛经中有狮子座之名,又因园中多怪石,其形若狮,故名狮子林,又称狮林寺。当时建筑无多,以石峰奇巧,竹树荫深见称,为僧人参禅静修之所。天如惟则有《狮子林即景十四首》作记。至正十二年(1352),易名菩提正宗寺,“以识其授受之源也”。后天池圆寂,弟子散去,寺渐荒芜。元朝末年,张士诚女婿潘元绍曾居于此。

入口处

祠堂


明洪武初,归属承天能仁寺。洪武六年(1373)“元四家”之一倪瓒(云林)来游,应主持僧如海之邀作《狮子林图》,狮子林名声大振,一度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地。嘉靖十三年(1534),寺僧散去,仅存颓垣败屋、朽木枯池,其地后为势家所占,仅余弥陀院。万历十七年(1589)僧明性持钵游京师,得皇太后所赐藏经若干卷、金澜紫衣袈裟一袭并圣恩寺额。长洲县知县江盈科出面收复故地,明性化缘重建狮子林圣恩寺,恢复园内诸景。明末,又渐圮废。

燕誉堂

立雪堂


清顺治五年(1648),居士陈日新创铜瓦铺顶,经五、六年,殿阁并峙,一时香火旺盛。康熙帝南巡临狮子林,赐“狮林寺”额。乾隆帝屡游狮子林,赐“画禅寺”额。乾隆初前寺后园已筑墙分隔,寺居佛徒。园属黄兴,取名“涉园”,由潘儒巷出入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)黄兴之子黄轩中状元后,精修府第,重整庭园。其时,园有狮子峰、含晖峰、吐月峰、立雪堂、问梅阁、指柏轩、玉鉴池、冰壶井、修竹谷、小飞虹、大石屋诸胜。又有古松五棵,故亦名五松园。咸丰十年(1860)至同治二年(1863),苏州饱经战火,黄氏家道衰落,涉园荒芜。

修竹阁

卧云室

小方厅


揖松指柏轩


民国元年(1912),李仲钰以十万元购得,未及兴修。1917年,贝润生以9900银元买下废园,又购园东之地,创办称训义庄、家祠、族学,于祠、园之北建住宅,砌高墙于四周,辟大门于东南。于祠、宅之西新扩之地筑燕誉堂、小方厅。废园内,在原有假山基础上扩建,点缀峰石,山池西北建九曲桥。湖心亭、石舫,山池东北构荷花厅、见山楼、真趣亭。亭侯辟小院为古五松园,以存古名。池西堆土为山,筑问梅阁,置人工瀑布,建飞瀑亭。旧有指柏轩、卧云室、立雪堂诸胜一一循址重建。四周贯以长廊,廊壁嵌《听雨楼藏帖》书条石刻。经九年构筑,于1926年竣工,花费银元80万。1941年至1943年,曾被汪伪江苏省政府占作“贵宾官舍”

古五松园

荷花厅

石舫


1953年,园主贝焕章赞同交给人民政府,由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接管,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处于1954年初修整开放,供人游览。

1963年3月20日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“文革”期间曾被改称“朝阳公园”,并一度关闭。

1982年3月25日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飞瀑亭

问梅阁


斯园主体,全在叠山,堆凿鬼工,湖石奇绝,盘据蜿蜒,占全园之半。

                ——童嶲著《江南园林志》

局部布置处理手法,如燕誉堂庭院、扇子亭、古五松园、小赤壁、修竹阁等处颇见匠心,均有可取之处。

                ——刘敦桢《苏州古典园林》

以假山著称;洞壑宛转,曲折盘旋,如入迷阵。山顶奇峰林立,状如狮兽。长廊萦绕,楼台隐现,依山傍水,参差错落,为苏州名园之一。

               ——周邨主编《江苏风物志》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